劇情網

《1921》著力點不在於用影像畫面陳述一個歷史故事

“慶祝建黨一百周年重點影片”《1921》已於7月1日正式上映。怎么展示中國共產黨1921年在上海誕生的前史體裁,對很多演職人員而言是一個巨大檢測。此前,有不少影視劇已有成功的展示,輪到《1921》展示這一體裁,會有什麼體現呢?

電影開場的視覺感受是紛繁而絢麗的,類似於100年前的外地人初到大上海。好奇心驅使觀眾順著劇情,一路追下去。

每一個重要的前史節點都被不折不扣地加以體現,如李大釗與陳獨秀協商建黨大事、共產國際代表如期而至,各地代表會聚上海、嘉興南湖等等。電影踩著這些前史的節點,不斷融合各色前史人物上台。這樣的交叉,可能讓一些習慣於電視連續劇敘事手法的觀眾感到某種不習慣。但如果想一想早在半個世紀之前,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就已經要求觀眾要有一種批評的審視,而不要全身心腸迷醉於劇情之中。他盡力推行的“間離作用”,在演藝中不斷將觀眾從扮演的迷局中拉出來。這樣的體現手法遵循到電影藝術中,以不同演員的上台來暫時按下前史敘述的線性慣性,也是一種新的探究測驗。

電影《1921》的顏色、場景、人物和扮演,有一種逾越時空的跳躍和自由流動。百年前的上海街景,從碼頭到洋樓,從酒吧到弄堂石庫門,不像老上海的懷舊著作那么朦朧瀟灑,而是清晰、準確、乾淨而堅決。上海大世界多次實景出現,流光溢彩,盡現夜上海風姿。這種逼真性造成的視覺衝擊,是電影《1921》的一個亮點,關於很多熟悉和不熟悉上海的觀眾,都會被這種場景喚醒。

影片最終的十多分鐘,電閃雷鳴,龐大的戰爭場面和萬炮齊鳴的動靜,構成激烈震懾的視聽作用。導演採用了音樂性的復調處理辦法,一方面是龐大的歌唱性主題烘托,充滿了英豪氣和史詩性,另一方面是楊開慧在電影裡清新純淨形象的浮現——出現兒女情懷、芳華情愫的抒發詠嘆。楊開慧為革新犧牲時,影片表達了她關於生命的留戀,對親人的掛念,展示了濃濃的人情味。

電影《1921》著力點不在於用影像畫面陳述一個前史故事,而在於以一種主觀抒發的方式,向一百年前那群慷慨激昂的青年男女們致以芳華的敬意,向上海這座城市致以還禮。百年前會聚於上海的這批建黨立業的青年,是不折不扣的年代前浪,是一群敢於衝決污泥濁水,勇於自我犧牲的熱血青年。所以,電影的畫面處理和伴奏都洋溢著明快向上的激昂情調。這種獨具匠心的處理,與現實主義影視著作的常規風格構成對照,在主旋律影視創造上,探究出了新路,展示出了活力。